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 详细内容
追寻红色印记 践行时代担当 ——学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暨思政实践教学活动

为深入推进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引导青年学子从革命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6月27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校团委组织师生走进巩义豫西抗日纪念馆,开展“追寻红色印记 践行时代担当”暑期社会实践暨思政实践教学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委成员及学生代表参与此次活动。通过实地研学、专题思政课与深度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起沉浸式、互动式的红色育人新场景。

 

实地研学环节,师生们透过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生动的革命故事,回溯豫西抗日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壮阔史诗。一个个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具象的精神滋养,让师生在历史场景的复现中深刻体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图片1.jpg


专题研讨环节,职芳芳老师组织同学们围绕“抗战精神与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展开深度对话。学生代表孙恩祺从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出发,提出“革命先辈用热血定义了他们的时代坐标,今天的我们当以奋斗标注青春的价值刻度”的思考,引发全场共鸣。从医学生身份出发,叶子馨则将职业理想与红色基因相联结:“救死扶伤是医者的天职,而红色精神赋予这份职业更深厚的内涵—那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民的赤诚,是新时代医者应有的精神底色”。师生们在交流中达成共识:红色精神不是停留在史料中的文字记载,而是贯穿于民族复兴征程的精神主线,青年一代唯有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能让革命先辈的理想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随后,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莉以《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为题讲授专题思政课,深刻阐释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从抗战时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担当,到新时代“强国有我”的青年誓言,变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风骨。她强调,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需将红色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把红色精神转化为专业精进的韧劲、服务社会的担当。

 

此次活动创新了“场馆研学+理论阐释+实践反思”的思政教育模式,不仅让师生在历史现场接受精神洗礼,更推动红色教育从“认知认同”向“行为践行”的深度转化,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片2.jpg


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 常燕燕   图 校团委  审核:张莉


关闭页面 返回首页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