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的过程中,法治类期刊在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么,作为一本法治类期刊该如何在舆论引导、主题报道、议程设置等内容出版环节发挥法治宣传工作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贡献力量,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专业立场,讲好法治故事把握舆论主动权
重大主题报道主要是指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大活动及相关社会热点所进行的集中且大规模的战役性报道,是主旋律报道的重中之重。法治类期刊应该担负起传递正能量的责任,牢牢把握法治新闻舆论的主导权,要立足大局、立足长远、立足法律,坚定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将选题策划融入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涉外法治全过程,形成“大法治+大宣传”的宣传格局,利用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法治故事,充分发挥法治宣传的传播、普及、引导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推动全面依法治国。
立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法治类期刊应对重大立法工作进行宣传报道。例如,自2024年7月1日起,历经四次审议的精雕细琢,焕然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开始施行。如何让普通人愿意去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笔者所在的《法律与生活》杂志在策划封面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谁有关?每个人都需要懂一些〈公司法〉》的系列组文时,将选题角度立在了“在今天的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懂一些《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基点上,抛出了若干问题——比如,或许你是一家公司的股东,那么,股东的责任风险,仅限于认缴的出资和认购的股份吗?如果股东未能按期缴纳其认缴的出资,将承担哪些责任?再如,或许我们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我们在购买产品时,会关注这家公司在经营活动中是如何充分考虑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围绕这些问题,杂志邀请《公司法》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业界专业人士,提纲挈领,指点迷津,通过对新《公司法》部分重要法条的解读,帮读者深入理解法条修改背后的价值考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为此,笔者所在的杂志策划的封面故事《法治的第一粒种子——启蒙 塑造 使命 温情》,通过北京市石景山区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科一级主任科员贾蕾、北京市石景山区国家保密局干部李来军等人在青少年法治教育道路上的普法故事和感悟,告诉“少年的你”,法律就像“通关”旅途中一个又一个“攻略”,时刻警醒人们的行与止、边与界,守法才能确保人们走在安全的轨道上。
此外,法治类期刊还应以法治类案件报道为载体对群众进行法律教育,以讲故事的方式循序渐进引导群众,传达法律理念,清晰阐述法律逻辑,通过一篇篇生动的文章发挥法治类期刊在法治宣传工作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让司法实践中的创新做法走入群众当中。
转换视角,发现非法律事件中的法治元素
如今,人民群众对于法律知识的需求已经从了解、知悉相关的法律条文转变为如何运用法律和法治思维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法治宣传工作也需要随之迭代升级。法治类期刊要通过精心设置议题提供高质量的法治新闻产品。在选题策划阶段,编辑可以转换视角,从生活实际出发去适用法律,以增加选题的现代感、生活感。
例如,2023年9月,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举办。一场体育盛事的成功筹办离不开科技、节俭、文明,但同样离不开法治的保障。随着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落地实施,大型赛事法治化程度加深,涉亚运会知识产权保护、体育仲裁、法律服务等关键词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
笔者所在的杂志经过调查发现,从杭州亚运会安保工作执法规范化建设、亚运共享法庭建设,到驻亚运村检察室成立、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这场体育盛事不仅是体育铺路架桥、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也是我国诸多法治建设成果的生动实践。2023年10月,笔者所在的杂志社策划了当期的封面报道《@未来:亚运会的法律印记》,共包括7篇文章,从多个角度走近杭州亚组委法律服务一线,探寻其中的故事,开启关注亚运会的法治视角。
“法律就是生活,生活处处有法律”,通过转换视角就可以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大量非法治类事件是法治类期刊进行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的“富矿”。在主动进行议程设置的过程中,《法律与生活》杂志刊发的多部作品被《中国教育报》和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北京市司法局等部门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转载。
综上所述,法治类期刊应积极、沉着应对社会变革和法治领域改革带来的挑战,练就自身过硬本领,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用优秀的作品推动法治理念、传播法治精神,努力为创造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法治环境添砖加瓦。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编辑部”未来可期